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36节 (第2/4页)
。 “殿下,在下当初吟得此诗后,颇为得意,便手抄一份,留在身边时时观赏。不过在下这诗也曾经在长安其他场合念诵过几遍,反响却也平常。好诗难得,知音更是难得,所以在下就打算将这份手抄赠予殿下,以全您的心意!” “这,这……”太平公主听到这里,也被宋之问的话语感动,她点了点头:“好,宋先生,你这《题张老松树》我就收下了,我绝不会让你在长安怀才不遇,寂寂无名的!” 宋之问闻言大喜,他的诗文虽然颇有可取之处,但想要在长安混出头,光写得好还不够,没有达官贵人的举荐还是白搭。他这次好不容易求到了太平公主门下,想不到竟然这么容易就成了,只觉得一阵眩晕,赶忙躬身下拜道:“殿下于之问室有再造之恩,将来宋某自当为公主门下,效犬马之劳!” 宋之问的卑躬屈膝,太平公主倒是习以为常,她从娘胎里出来目光所及十之八九都是这等人。她挥了挥手,示意宋之问退下,对一旁的女官问道:“阿桑,你觉得宋之问这人如何?” “诗的确是好诗!”那女官道:“这五言咏物诗原本倒也常见,但像他这样托物言志,清新隽永的倒是难得,长安城里能写出这等好诗的,倒也不会超过一掌之数了!” “一掌之数,你对他看的倒是挺高了!”太平公主笑道:“诗是好诗,那人呢?” “人?”女官笑了笑:“殿下您觉得刚刚那宋之问配得上“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吗?” “哈哈哈哈!”太平公主笑了起来:“不错,宋之问刚刚只能说工于心计,奴颜媚骨,确实和他诗中所云完全不沾边,古人云“诗言志”,这一样他肯定是不算了!” “那您打算如何处置他?”女官问道。 “先让他去馆舍里试试吧!”太平公主笑道。 “公主您方才不是说他工于心计,奴颜媚骨吗?”女官问道。 “没错,不过这等人好用呀!”太平公主笑道:“只要把高官厚禄丢给他,你要他做什么他就去做什么,不像有节操之士,这个不做,那个不做,用起来不够顺手!” 正说话间,外间一名侍卫走到堂下,敛衽下拜道:“殿下,属下有事禀告!” “说吧!” “慕容将军令人禀告,鄱阳王已经被押解至归义坊附近的驿站,被看管的甚严!” “鄱阳王?我那守文侄儿?”太平公主问道。 “正是此人!” “我那个嫂嫂还真是心狠手辣,只可惜胆子小了点!”太平公主笑了笑:“你回去禀告慕容将军,让他暗中监视,莫要让人害了他。一切等护良回来再定夺!” “是!”那侍卫应了一声,便退下了。太平公主打了个哈欠:“阿桑,你替我算算护良去范阳多少天了?” “上个月十三出发的,算起来已经有二十二天了!”女官答道。 “二十二天?原来才二十二天!”太平公主叹道:“我还以为有一个多月了呢!哎,阿翁也真是的,五十岁不办,五十一岁却要办啥寿辰!” “想必河间郡王是想要做什么大事,所以才请郎君前往的!”女官笑道。 “这倒是!”太平公主点了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只是不知道阿翁要做何等大事?他这个人做事情素来瞒的紧,只怕连自己儿子都不告诉!” 女官干笑了两声,却不敢继续说下去了,她虽然算得上是太平公主的心腹,但也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别看太平公主现在好端端的,要是翻过脸来,自己就是尸骨无存。 “算了,不说这些了,阿桑你这人真的没趣!”太平公主无聊的将宋之问刚刚赠送给自己的卷轴丢到一旁:“就收在书房里吧?人不怎么样,诗还是不错的!” 洛阳,河阳桥。 天空就好像邙山的影子一般漆黑,细雨下个不停,淹没了马蹄的声音,模糊了他们的脸庞。 护良坐在马车里,对面的烛焰随着浮桥起伏晃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