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八十一章 细嗅蔷薇 (第2/3页)
大汉为士卒立祠建庙,也就罢了! 虽然乍一听有些荒唐、不合礼制,但汉王行这等开天辟地之举,也不是头一回了,以他那名传九州的爱民如子、视兵将如手足的名声,他干出这样的事,不稀奇! 但将周将也奉进汉庙,那可完全不一样了! 大周可是汉王带着兵马推翻的! 现在你再将周将请进汉庙,那不成了打自己的脸吗? 再者说,有这两位周将端坐汉庙之上,大汉还如何彰显自身的得国正? 你说前朝暴虐无道,活该被推翻。 那你为什么还供奉前朝的统兵大将? 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然而他想不通,魁梧将领比他还要想不通:“这与他们是不是周将有什么关系?我们敬的又不是他们周将的身份,而是他们舍家为国、马革裹尸还的品德与气节!” “难道他们的品德与气节,不值得敬佩、颂扬吗?” 白起百思不得其解:“可是,他们再值得敬佩、值得颂扬,他们也是周将啊!” 他精研兵法一甲子,岂能不知道孙子与廉颇的功绩,到底有多高。 可他们的功绩,与他们是否能入汉庙,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啊! 换个说法。 犬戎人与百越人里,难道就没有值得称道的豪杰和英雄吗? 但犬戎人与百越人的豪杰与英雄,与大汉有什么关系? 你之英雄,我之仇寇! 诅咒唾弃尚且来不及,还供奉? 狗都不会朝仇人摇尾巴,做人岂能猪狗不如? 当然,在孙子、廉颇的这个问题上,不至于如此严重。 毕竟这只涉及内战与朝代更迭,而不涉及民族大义与亡国灭种之仇。 但在白起看来,这仍然是一件无法理解的事…… 因为这件事,无异于是开一个口子。 而且还是开在建国之初…… 往短了说,这会严重打击到无数汉军将士的士气:我们豁出去命和大周的兵马干,你却扭头把大周的将领请进庙里供起来?你拿我们当什么? 往长了说,这会给大汉基业埋下祸根,大汉国力强盛之时或许还不明显,可一旦大汉国力衰落,就必然会有无数人打着大周的旗号跳出来作乱。 白起想不通,雄才大略如汉王,岂能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 魁梧将领终于听明白他话里的意思了,很严肃的竖起一根手指:“第一,我们大王说:‘守土安民乃军人最高天职!’” “孙子与廉颇老将军,都是守卫华夏、抗击外族的大功臣,这份功绩与他们是不是周将无关,换句话说,就这位老祖宗的功绩,我等战死沙场之后能与他们共处一庙,是我等荣幸!” “第二,九州内战期间,无论是孙子所率幽州军,还是廉颇老将军所率搏浪军,都未放弃自身保家卫国之责,也未与我大汉王师对阵沙场、生死相向,在我们的眼里,幽州军与搏浪军都是前辈,都是友军!” 白起也终于听明白了,心头感觉到震撼莫名。 他眼中的九州,是五颜六色、一团乱麻。 有着故朝新朝之分、有着南北之别。 还有着世家大族、朝野百家等等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诸如“关中人该归关中人治理”这样故步自封的偏见。 而在汉王的眼中,九州至始至终都是一个整体、同一种颜色! 无分故朝新朝、无分南北东西,也无分世家大族、朝堂地方…… 在汉王的眼中,天下只分内外,九州之内与九州之外。 在汉王的眼中,九州只分善恶,善者对、恶者错。 所以,汉王既能公开将两位周将请进汉庙。 也能一脚将为祸一方的世家大族踩进泥底。 这样的气魄,这样的格局…… ‘还真是割裂啊!’ 白起心下喃喃自语道。 他越是深入的研究汉王,就越觉自己琢磨不透汉王汉王。 说汉王小肚鸡肠吧,他的气魄与格局又装得下这锦绣天下、万里江山! 可要说汉王宽宏大量吧,他却又连最基本的尊重不屑于给降将,用兵之时也是抠抠搜搜的尽想空勾钓大鱼! 两种截然相反,甚至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