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15章 列国?天下 (第1/2页)
中州,京都。 “报!”一位通传军卒,在众臣的眸光下,高举竹简,将之交由侍婢专呈至王台。 “启禀大王,前方战事传回,我方大捷,武安君率众讨伐,攻取临安城邑数十座,截至当前,仍在全力讨伐临安…” 这一道声音,响彻在王殿内外。 众臣眸光露出异色,一直以来,大秦与临安决裂后,使之全面爆发战争,也让大秦上下,从内到外,无时无刻不是紧绷的神情,因为所有人都明白,这一战,大秦不能败。 更没有败的余地。 直到此时,在他们听到前方战事大捷,这才将心彻底放在了肚子里,暗松一口气。 “大将军威武。”秦曌道。一直以来,列王争霸,成则称霸一方,败则国力重创,再不复往矣,甚至于,国破家亡。 因而,无论何时何地,他都在密切关注前方事态,未敢有半点大意,而眼下,听到这样的消息,终是能多少睡个安稳觉了。 大秦左右,再也无人可与之同堂争辉。 群臣最前方,作为百官之首的丞相晏茯,眼神若有所思,对于取得这样的大捷,有几分异色,但,又似乎都在他的预料中,并没有多少意外。 秦曌扫视众臣,见丞相神态如常,眼神露出一抹思索,问道:“丞相可是有话要说?” “大王。”晏茯走出,道:“时下,我大秦取得大捷,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战绩,实乃可贺。但,一直以来,我大秦,接连讨伐列国,风头太盛,而接下来,临安也必定议和…” 此话,话中有话。 秦曌将竹简放在了案台上,思索道:“丞相之意,寡人,自是明白。临安,首败于我大秦,又有夏国在一旁虎视,值此之下,必定会议和,列王…也一定会出面,可即使如此,我大秦,也要将利益最大化。” “临安,不能再是以往的临安,临安之邕安,必须在我大秦铁骑的威慑下,唯有如此,方可准许议和。”秦曌看向晏茯,道:“此事,便提前交由丞相亲办。” “大王放心,臣,已有良策。” …… 秦国与临安之战,亦都是霸主级的王朝交锋,不仅天下瞩目,列王也都时刻关注。 禹州,予陵。 这里是晋王朝的地界,亦是晋王朝的都城,然而,自内庭之乱,又在昔年一系列举措下,早已不复往昔,后来伐秦失败,仅剩的兵马,也都系数长留于秦,以至于,如今的晋王朝,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只能在列国间挣扎徘徊… 而此刻,予陵王宫。 “大王,有大事发生。”大臣黎开步履匆忙,“近些时日里,尤其在临安与秦国宣战后,夏国之兵,已在暗中集结临安以东。” 晋王眼眸一凝,“丞相对此有何看法?” 丞相惠尤道:“临安首战失利,兵马损失惨重,国力受创,接下来,必有议和之举,而夏国之动向,也不难猜测。” “进一步削弱列国实力,可使夏国独霸于九州,好手段。”晋王自然猜到了其中的含义,而后又笑了笑,适宜道:“我大晋,与夏国交好密切,夏国越强,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闻言,丞相惠尤语气沉吟,“可覆巢之下无完卵,若夏国有吞并天下之心,我大晋,又该如何抗夏?” 晋王神情一僵。 他思索许久,却仍是无计可施,半晌后,不禁叹息道:“可夏国,太强了,而我大晋,又早已不复往日。” 作为晋王,深知如今的大晋,无法与昔年同日而语,而太州的夏国,又乃列国之最,两国的差距…悬殊太大。 令人惆怅。 “夏国虽强,可若集列国之力,仍可对夏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威慑,而一旦集列国之力皆不可抗夏,到那时,就是我等为鱼肉,夏国为刀俎。”黎开看着他,说道。 “但,我大晋与夏交好,又背靠夏国,在很大的程度上仍旧要依靠夏国…”晋王思索许久,还是拂手道:“决不可明来。” “臣明白。” “报!”一位军卒快跑而来,“大王,临安使节在外等候,欲求见大王…” 这一瞬,几人对视一眼,霎时间,就猜到了临安的用意,毕竟,此时的临安经历着什么,他们最清楚。 “临安,这是既想要议和,又想要颜面啊…”晋王语气停顿了下,抬手道:“进。” …… 此时的九州,不仅是禹州予陵,云州上和,邯州上治,衍州上赋,同样先后发生了予陵的一幕,都有驻地使节求见列王。 而在太州,大陵。 这座夏王朝的都城,一道身影在丞相茌孖的带领下,来到了夏王宫,赫然是临安到访的丞相,独孤浩渺。 自从临安失利惨败,身为丞相的独孤浩渺,马不停蹄,夜以继日的来到了太州大陵,夏国都城。 “启禀大王,临安丞相,独孤相求见。” “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