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75章 联手,双赢 (第1/2页)
周鸿祎态度的转变,是张信最希望看到的。 他成功的在姜万孟抵京之前,替对方铺平了道路。 可以预计,老姜未来的京城之行,事半功倍的可能性非常大。 接下来的几天,张信绝口不提关于红薯手机的事。 他心里清楚,周鸿祎需要时间来消化那天接收到的超越这个时代的信息。 张信这么做,也是在赌。 赌周鸿祎具有接受新理念的眼光和勇气。 他等不起。 北美的高腾公司,一直没有停止芯片研究的脚步。 还有即将横空出世的水果,南高丽的三兴电子。 再加上东瀛那边,几大财团也在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的投资。 国内现在肯用心专门研究手机的,除了红薯电子之外,只有华威一家。 就连科学院,在宁广南教授出走之后,都转变了思路,从研发为主的技工贸,转成了甘心做一个替人打工的贸工技。 张信不可能重蹈覆辙。 他比谁都清楚,提出这个思路的柳总,在后世被人骂得有多惨。 短期来看,将研发所需要的大笔资金,投入到整机组装中去,确实是省心又省力,还能大大的赚一笔。 可是从长远来看,贸工技的思路,无异于将自己的要害,主动送到别人的掌心里。 缺乏了自主创造能力的企业,势必被别人掐住脖子。 张信清楚这条路行不通,所以从一开始,就花大力气,从科学院挖来了洛宁。 再加上机缘巧合下,主动来投靠的维尔斯特和宁广南教授,才将红薯电子的自主研发中心框架搭建起来。 就这样,三位顶尖人才的通力合作之下,红薯电子也是经历了三年多时间,无数次的失败之后,第一代手机的研究才算有了眉目。 这还要得益于张信在兰顿铜期货大战中,以无心算有心,捡了个最大的便宜,从助友集团手里,坑到了最有价值的东瀛电气。 如果不是这样,红薯手机的问世,最起码还要晚半年左右的时间。 张信都不记得,这三年多时间,未来集团在手机业务上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才有了今天的成果。 可以说,没有后世的记忆,让他坚信自己的路没有走错,张信都不一定坚持到现在。 如今马上就要见到成功的曙光,由不得出半点差错。 跟联合通信公司的合作,前期铺垫基本完成,现在就等负责具体事务的姜万孟来京,跟周鸿祎磋商一下细节。 红薯电子跟联合通信的合作,属于双赢的结果。 这一点,张信相信周鸿祎和联通的领导层,都能看得出来。 这些人肩膀上的压力也不小。 自打联合通信公司从邮电部门分离出来,就靠着座机和电报业务在苦苦支撑。 再找不到可靠的盈利模式,联合通信公司的前景就堪忧了。 最近有风声传出来,上头打算成立一家移动通讯公司,用来分流大哥大业务。 这在周鸿祎眼里看来,是不可接受的。 最赚钱的大哥大业务如果被分走,新成立的联合通信公司相当于断了一条腿。 在这个节骨眼上,张信提出红薯手机跟联合通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