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450章 知青可以回故乡城市 (第2/2页)
天的几人,看到姚冬雪进来,忍不住向她确认着:“冬雪,听说今年来学校报道的青年不足五十人?” 姚冬雪看了看比她早回来一会的其他几人,点了点头。 她们宿舍这几天去帮忙迎新生的人可不少呢! “这么少了啊!” “估计知青们应该回来的都回来了吧!” 剩下不能回来的……大家没有接话,但心中却一清二楚。 只是,转眼间新学期的开始,就让大家忘记了这件事情。 特别是刚开学的一个月,最上面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 在其中明确的肯定肯定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 这虽然不是实打实的政策,但也确实是方向明确了。 一时间,整个学校都陷入对这件事的讨论之中。 学校的很多老师,甚至都拿了报纸在课堂上讨论。 历史课上,老师还专门把这个题目写在了黑板上,让大家讨论讨论这有关土地的前世今生。 政治课也不例外,写上标题,要求大家这项决策的意义。 总之,如果有关系时事的排名,估计大学算是走在时代前沿之一了的。 但这学期,注定了是多事之秋。 转眼间才进入十月,一个重磅消息却炸在了万千知青们的头上。 1980年10月1日,上面基本上决定过去下乡的知识青年可以回故乡城市。 其中,还对已在当地成家的知青做出了规定。 听着收音机里宣布知青子女原则上只能有一个可以随父母迁回原户藉时,宿舍的众人全都瞪大了眼睛。 特别是汤茉莉,她下意识的看向正在认真听广播的姚冬雪。 最近几年,政策的变化比较多,而政治又是所有学会必考的科目。 所以学校每天傍晚都会播放足足一个小时的广播。 尽管很多时候只是打开收音机让大家听,可对于无数学子来说,也都已经满足了。 毕竟,不要说不是人人有收音机,就是有收音机也不是时时能带身上啊。 这样全校的广播,只要在学校,基本都能听到,确实才是最方便的。 等到广播停了下来,宿舍中有人第一个开了口:“不知道……这下子,又有多少家庭会破碎……还有多少孩子,会失去父母。” 说完,沉重的叹息声响遍了整个宿舍。 姚冬雪不期然的想到了刘秀兰,以及阳光村当时结婚的老知青们。 他们如果知道有这么一天……会不会也像庄月华、张明亮一般会继续坚持着? 想想他们两人可是1967年就已经下乡了。 到他们离开的时候……足足近十年的坚持,又有多么的不易啊! 而那些在本地结婚的知青们,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因为不够坚持。 而是早期响应号召下乡的知青们,可不是像姚冬雪他们这样小的年纪。 只是下乡几年,他们都得面对着要解决终身大事的问题。 而下乡容易,想要再回去可就变成了遥遥无期。 所以,不管是否愿意,有些眼前的问题,都得想办法解决。佳奇的七十年代囤货日常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