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百四十八章 安内救民 慕外勤远 (第3/3页)
,此可为痛哭者也!” “望陛下用和番重开西域之费,益以府库之财,急遣使振恤,庶饥民可救。” 邓顺这番话翻译翻译,就是大明仍然有灾荒,不救大明百姓于水火之中,跑去重开西域,是舍本逐末的行径。 邓顺治理西域的第三点谏言,核心话术为:陛下停一下脚步吧,等等大明百姓! 毫无疑问,跑偏了。 朱祁钰原来颇为满意,手指头在不停的敲击着宝座的扶手,认真思量着邓顺的话,但邓顺治西域的第三点说完,他的手便停了下来,看了一眼邓顺。 兴安看到陛下手中动作一停,就知道陛下是生气了。 奉天殿上有些寂静,邓顺打了个寒颤,思绪万千急转,他想不通,这本来君圣臣贤的大好局面,为何突然急转而下? “邓翰林,朕来问你,大明四方之地,可包括陕西行都司?”朱祁钰平静的问道。 邓顺感受到了平静之后的怒气,颤巍巍的说道:“是。” “那大明百姓是否包括了陕西行都司、陕西、靖安、山西百姓?” 邓顺再次俯首说道:“包括。” “那朕重开西域,免大明陕西行都司的百姓受马匪流寇之苦,是不是安内救民?” “是!” “那朕意图重开西域,意图保西出嘉峪关商路畅通,是不是安四省之地民生经济?” “是!” 邓顺的冷汗已经流下来来,他发现了他话里的漏洞,大明腹地的百姓是百姓,大明边方的百姓就不是百姓了吗? 陕西行都司这几年的变化,不仅仅是也密力火者看在眼里,就连大明朝臣们也看在眼里,在奉天殿这个公器所在之地,睁着眼说瞎话,轻则罢官,重则流放,是欺君之罪。 朱祁钰看邓顺颤抖的模样,才轻轻甩了甩袖子说道:“你前面讲的很好。” 邓顺从为臣之道出发,讲皇帝不能凭借自己的喜好,穷兵黩武的开边,于皇帝名声不利,更于大明江山社稷不利。 再讲大明四要之地,分析的有理有据,头头是道。 最后将为君本务,朝廷本务,乃是安内救民而非慕外勤远,又讲如何治理西域,方方面面,讲的都很好。 唯独最后一个等等百姓吧,让朱祁钰颇为不喜。 这是典型的挟百姓以迫天子。 朱祁钰语气略重的教训道:“你这最后一段,朕颇为不喜。” “大明腹地百姓是朕的子民,大明腹地百姓是大明子民,边方子民,就活该饱受匪患?边方子民,就该甘愿清贫?”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情。” “大明广袤,各地发展均不相同,在邓翰林的眼中,大明天下根本不是一盘棋,而是一盘散沙。” 邓顺这才明白了自己的话到底错在了哪里! 他违背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自先秦确定的大一统思想。 邓顺擦了擦额头的冷汗,真心实意的说道:“陛下圣明,臣愚钝,臣定当谨记陛下之教诲,三省吾身。” 朱祁钰继续说道:“邓翰林所言,除最后之言外,其余皆是实事求是之言,能够通过现象,找到真正的问题,并且剖析问题出现的原因,这已经弥足珍贵了。” “所言所谈,鞭辟入里,字句珠玑,令人深省,将大明重开西域之困局方方面面,都讲的非常透彻。” “若是我大明朝臣皆是如此,谏言之前,愿意深入稽察问题分毫之末,锱铢必较,朕何愁大明不能国泰民安?” 邓顺虽然在话术上仍然有读书人那种挟百姓以迫天子的毛病,但是其本人表现出了大明进士应该有的素质,一个读书人愿意实事求是,是朱祁钰愿意看到的局面。 “问题多不可怕,问题就是摁下了葫芦泛起了瓢,层出不穷。” “怕的就是有问题,不敢直面问题,不敢深究其原委,不能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虚应其事,欺上瞒下,遮遮掩掩,借机以公谋私。” “咱们奉天殿烂一点,大明就烂一片,要是奉天殿内全烂了,大明便是体无完肤!” “若那样,衮衮诸公皆为亡国之臣,朕亦亡国之君。” 于谦出班,俯首说道:“陛下圣明。” 群臣俯首,山呼海喝般的说道:“陛下圣明。” 朱祁钰摆了摆手说道:“重开西域必然是缓进急战,朕并不打算操之过急,缓缓图之,细细谋划,便是。” “朕打算三月初一启程南下,南下之事,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朱祁钰就是这股东风,他跑去江南不是游玩去了,是执行朝廷本务,安内救民。吾谁与归的朕就是亡国之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