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百六十五章 功名利禄动人心 (第3/3页)
帝制之下,雷霆雨露皆为君恩。 南衙的太学生闹一闹,陛下就亲自出面,还身体力行的教诲了南衙太学生们两个道理,一个是让子弹飞一会儿,一个是三思而后行。 君父偏私!这就是这次北衙学子闹腾的理由。 读书人就擅长办这些看似合理,其实很不合理的事儿。 朱瞻墡满脑门官司的问道:“罗长史啊,孤看不明白啊,他们这是疯了吗?” “南衙太学生要到西域、辽东、云贵这些地方去受苦啊,而且是五年,北衙的太学生就不怕吗?他们闹什么呢?” “这闹着找罚的事儿,孤闻所未闻。” 朱瞻墡是至德亲王,他不理解这帮太学生的想法,但是罗炳忠多少能够理解一些。 罗炳忠想了想说道:“不过功名利禄动人心耳,殿下可知岑参?” 朱瞻墡想了想说道:“就是写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边塞诗人岑参吗?” “然也。”罗炳忠笑着说道:“岑参出身官宦之家,又是进士及第,也曾两赴西域。” “其实大唐的诗人未及第时,就喜欢四处揽胜,察风土人情。” “他们为何如此啊?”朱瞻墡这才回过神来,好像当真如此,大唐诗人总是满大唐的跑。 “积累见闻,增厚履历。”罗炳忠想了想说道:“殿下有所不知道,咱大明的官位是一个坑三个萝卜,不任事不给俸更无权柄。” “若是让殿下用人,是走万里路的进士更加堪用,还是读万卷书的进士更加堪用呢?”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对于朝廷用人而言,亦是如此。 朱瞻墡这才恍然大悟,这么不合理的事情,闹着要陛下处罚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一个字,卷。 大明视事的官阶是有限,可是大明的进士、举人累年增多。 不当官,没有权柄,千里做官只为财,哪也得做的上官才行。 多少人在中了进士之后,进了翰林院领着勉强糊口的俸禄,混半辈子才能出头? 王直就是当了二十多年的翰林,才迎来了自己的百官之首的地位,这还没当几年,就拱手让给了于谦。 朱瞻墡依旧眉头紧蹙的说道:“可是这西域、云贵、琉球鸡笼、辽东,多为苦寒之地,民风彪悍,去这些地方,还是极其危险的,值得吗?” 罗炳忠摇头说道:“殿下,这去西域,也密力火者,也就是吐鲁番汗国的果敢王夏知义,他会让这些学子们不明不白的死在西域吗?” “不会,这些学子,都是陛下派到西域的。”朱瞻墡有些恍然的说道:“夏知义也好,陕西行都司也罢,他们都会极力的保护这些学子的安全。” “云贵亦然,黔国公府也不会让这些学子们出事,辽东也是如此,范广作为辽东都司总兵官,只会对这些学子多加关照。” “说五年就是五年,即便是他们自己寻死,哪也得五年以后。” 罗炳忠继续说道:“就是这个道理,这些学子的通关文牒一落印,这夏知义、柯潜、范广都会小心看护他们,这也就罢了…” “殿下啊,去西域苦是苦了点,可是西域能立功啊!” 大明皇帝给也密力火者赐名、给官、加爵,难道是在玩儿? 轮台城陛下显然是势在必得,那哪是轮台城,分明是一枚枚的头功牌! 柯潜这几年在大明朝堂上,风头一时无两,隔三差五就上一次邸报,过几个月奉天殿就有一份关于柯潜的圣旨。 柯潜在陕西行都司抓奸细,头功牌拿到手软。 李宾言为何被陛下提溜到聚贤阁参加盐铁会议?李宾言为何屡次出言贻笑大方,陛下也只是一笑而过?到现在被委以重任。 李宾言为什么能够挑到官邸最好的位置? 朱纯一个没参加过科举的察举边方给事中,为何能够在宣府把持贡市,要鞑靼王生,鞑靼王不敢死? 还不是因为李宾言、朱纯等人有了头功牌,才有了所有事的后续? 积攒资历很抽象,换个具体的说法,就是拿牌子。 哪怕是拿个齐力牌,日后中举、及第,都是一份比别人更加厚重的资历,可以大声的说:我为大明立过功,我为大明流过血。 这就是北衙学子闹腾的原因,说到底,仍然是功名利禄动人心。 朱瞻墡这才彻底了然其中内在原因,颇为认真的说道:“既然有志于此,那就让他们去。” “多看看也是好的,读死书,最后把脑筋都读死了。”吾谁与归的朕就是亡国之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