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七百零六章 你觉得他们会伤害朕吗? (第3/3页)
“真的!怎么不是真的,李巡抚弄了个官舍,就是给工匠们的家眷院。”wap..OrG …… 朱祁钰在人群中走动着,直到日暮时分,在锦衣卫的梳理之下,百姓们才缓缓褪去。 朱祁钰站在街尾,看着人群离去的背影,低声说道:“百姓们,要的真的好少啊,天公地道的事儿,他们居然如此感恩。” 干了活就该给劳动报酬,是不是天经地义天公地道? 有了冤屈,朝廷为他们主持公义,是不是天公地道? 这都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却让百姓们如此感激涕零。 大明的百姓的性情,总是隐忍的,稍微有些公道,就能嚼出甜头来,他们勤劳,他们默不作声,不代表他们蒙昧无知,不知道对错是非。 那他们为什么忍气吞声? 宁做盛世犬,不做乱世人,世道乱了,谁都好不了。 朱祁钰站在街角,他和一众朝臣们的背影被拉的很长很长。 今天这一幕,深深的留在了所有人的心底。 三日后,朱祁钰收到了来自杨翰的飞鸽传书,通过鸽路,朱祁钰知道了九江府的具体情况。 朱祁钰猜对了,在让人失望这件事上,缙绅士林们从来没让人失望过。 朝士半江西的二百三十八所书院,是整个江西缙绅们的合力。 于谦在南衙广泛推广了农庄法,江西这地方是个老大难,江西把持了大半数良田的书院山长们,立刻马上将手中的土地低租给佃户们种。 以民意挟持州府,自古都不是什么罕见的事儿。 姚龙斗不过他们,甚至连明面上和对方斗一斗都不敢。 姚龙如同历代方伯一样,姚龙侵占了青山镇的良田,又悄悄的给了这二十三户百姓路引,送他们去了南衙敲登闻鼓。 朱祁钰非常的庆幸,姚龙没有做孤胆英雄,而是在力有未逮的时候,动了脑筋,请了皇帝这个外援。 英雄在权势面前,是拗不过的。 山东左布政裴纶,在正统四年任会试主考官,面对客场舞弊盛行的情况下,裴纶大声说不,裴纶算不算英雄? 当然算! 结果如何? 裴纶罢官回乡,生活所迫修县志去了。 姚龙通过正经途径上奏到朝廷,朝中那些从江西书院里走出来的士子们,弹劾的奏疏,怕是能把二人给淹了。 朱祁钰拿起了朱笔开始批复,批复之后,交给了兴安说道:“你让于少保看看,他若是有什么意见,就写上便是。” 兴安找到了于谦,于谦伏案看完了陛下的奏疏,沉默了片刻说道:“臣没什么要补充的了。” 狠,还是陛下狠。 陛下批复的这封奏疏,总体来说就是拉拢一批、打压一批、分化一批,个个击破。 最重要的还有陛下谆谆不倦的教诲。 陛下专门给二百三十八所书院下了一道圣旨,告诉他们为何要推行农庄法,推行农庄法之后的好处,承诺的补偿条件等等。 这也是分化的招数之一。 朱祁钰第一次和江西的大地主们谈了条件,这个条件格外的优厚,和桐庐姚氏的补偿条件大致相同。 作为皇帝,不能不教而诛。 对于各大书院而言,朱祁钰的农庄法最大的好处就是各大书院可以收更多的束脩,可以收更多的弟子。 百姓有了吃喝才能养孩子,能养得起孩子,才会思考送孩子去好点的学堂上学不是? 想上学,不就得交束脩吗? 农庄法不也给书院扩大生源吗? 大明宗亲是皇帝养的猪,这个猪不好养,但是勤劳能干的大明百姓,事少吃苦耐劳还不闹腾,这不是世界最好养的猪? 能把全世界最好养的猪,养的不想生育了,养到弃婴、摔婴,这也算是天下奇闻了。 陛下的圣旨里言词恳切,将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的道理讲的明明白白。 陛下还用水鱼的关系,来形容百姓和书院的关系,有水才有鱼,水越大,鱼越壮。 讲道理有用吗? 于谦笑了笑,陛下写这封圣旨讲了这番道理,真真切切的想劝这些书院的山长和他们背后的缙绅们,迷途知返。 可有些人,有些事,非要撞了南墙才知道拐。 陛下对此显然也是知之甚详,在下旨劝谕的同时,驻扎在南衙的三万京军已经开始向江西开拔。 这表明了陛下的决心,如果解决不了这二百三十六所书院,那就解决书院和书院背后的人。 所以于谦才说陛下更狠,因为陛下料敌从宽的性子,是随时随地打算掀桌子的。 于谦看着窗外,满是感慨的说道:“真的希望他们不要不自量力,螳臂当车。”吾谁与归的朕就是亡国之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