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89章 韩遂的挑唆 (第1/2页)
陇西郡,西县。 徐庶带着戏志才,刚从工业区内出来。 二人身前身后十几步外,分别有十名全副武装的士兵。 徐庶作为一名内阁阁臣,考虑的都是大方向的事情。 具体执行工作,都有具体的官员负责。 徐庶持续留在陇西,一是帮着执行官员答疑解惑,二是视察各项工作的执行情况。 今天,徐庶在陇西知府戏志才的陪同之下,视察西县的各种建设成果。 “志才,再过两三天,我就要回王都去了。接下来,这整个陇西,我就交给你了。” “元直请放心,我必竭尽全力,不负大王所托!不过,我还有些事情想要请教。” “嗯,你说。” “按照大王的规划,最终的工业区域,是目前厂区的十倍以上。为什么要把大量工厂集中在一起,而不是分配到全郡各县?让各县均衡发展,才是更好的吧?” 徐庶笑道: “这个问题,大王对我提起过。 工厂扎堆,很容易形成互补效应。 就比如做衣服,纺纱、织布、染色、缝制、包装,可以由不同的工厂完成。 …… 同类工厂多了,还会促使技术革新,价格下降。” 戏志才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又道:“那么,其它县城,应该如何发展?” 徐庶叹了口气,眼中露出一抹忧色: “年轻人流向工业区,乃是必然趋势。 大王说,这叫年轻人外出打工。 在我看来,那些年轻人中的大多数,最终都会定居在打工的城市。 这座城市,未来必定发展得越来越快。 反之,别的县城,会显得越来越落后。” 戏志才也是聪明人,立即推演出了徐庶未描述的东西。 夏国大搞工业区,必将使得工业区大量吸纳人口。 大量人口,是需要吃穿住行的。 饮食业,服务业,房地产……都会因此而发展起来。 不必官府推动,工业区所在城市,就会越来越发达。 越发达,就会对别处的年轻人产生更强的吸引力。 别的县城不断流失年轻人,还谈什么发展? 到了最后,各地就只剩下老弱了。 如何解决? 戏志才陷入深思。 二人继续向前走了一阵,便听到了孩童们的朗朗读书声。 戏志才抬起头来,看见一大排用木头修建的简易房屋。 他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脸上露出笑容。 “元直,这是西县的希望小学。”戏志才向徐庶介绍,“我见国内已经把老师派过来了,干脆让各县马上开始教学。等到正式的校区修好,再让孩子们搬进校区。” 徐庶赞许地点了点头。 戏志才出身贫苦,小时候侥幸入读荀氏族学,方才有了现在的成就。 这一点,早已被安全司调查清楚,相关资料徐庶也看了。 因此,戏志才对于教育的重视,徐庶完全理解。 “西县的希望小学,我打算建立十座。 最大的那座,容纳学生六千人。 八所希望小学,预计会有学子两三万人。” 戏志才指着远处山脚下的一片大工地:“那里,就是最大的希望小学。” 徐庶放眼看去。 只见那座学校介于西县城南和工业区之间,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