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42章 又是一起大案 (第1/2页)
三日后,夏国的新一期报纸上面,刊登了一起官员的犯罪故事。 这是夏国首次把官员的问题摆在明面上。 但是,赵云的声望很高很高,他才是真正代表朝廷的人。 官员们的错误,不会招来百姓对朝廷的指责和不信任。 正因知晓这点,赵云才大胆地把事情公布出来。 因为,他希望告诉百姓,坏了的官员,就会受到大王和朝廷的惩罚。 当百姓们把这种认知当成了常识,一旦他们见到违法犯纪的官员,说不定就会举报。 这算是开明智,不可能一步到位。 但是,总要去做。 先埋一颗种子好了。 夏国百姓的识字率依然很低,报纸内容主要由宣讲员和说书人进行传扬。 现在外来人口越来越多,就出现了一些专业的读报人。 通过这些方式,夏国百姓们很快就知晓了这件事。 有坏人当了官,想要破坏国家的根基,把大家的美好生活打碎。 这不能忍! 人们在起初的震惊之后,马上就愤怒起来。 一时之间,枹罕的茶馆,市集,以及村中的晒坝里,到处都是对于周显的怒骂之声。 所幸周显已死了,周家人也不在夏国。 要不然,还不知道会闹出什么事来。 大家并不知道,就在这一天,赵云又遇上了一件大事。 金城郡判官陈元,利用胡人中的心狠手辣者担任监工,让所有汉民男女担任苦力。 表面上看,这没有任何问题。 赵云询问他时,他还振振有词: “汉人老实,就适合做事。 胡人骄横,恰好适合做监工。 由胡人管理汉人,事情就做得快。” 赵云几乎被气笑了。 崇洋媚外,是他穿越前那个世界一些人的劣根性。 而在他的治下,他手下的官员中,竟然推崇野蛮行为。 当然,这也只是陈元的借口,赵云不可能接受。 当着众人的面,赵云说出了陈元的真正逻辑。 “凉州,以前是汉胡杂居之地。 后来这里被叛军长期占领。 叛军以胡人为主,在朝廷那些闭目塞听的人眼里,所有胡人都只有一个部族,那就是羌族。 所以,这场叛乱被称为羌乱。 胡人一直被汉官压迫,心中怨气很大,叛乱之时到处烧杀抢掠,汉民深受其害。 活下来的汉人,一些逃入关中,一些逃入山林,一些成为叛军治下的奴隶。 二十多年过去,朝廷始终未能平定羌乱。 有这么长的时间,羌乱之时的小孩子,以及那之后方才出生的胡人和汉人,全都成长起来了。 这些相对年轻的胡人和汉人,都已默认了各自的地位。 胡人认为,自己天生就该欺压汉人。 汉人认为,自己必须忍耐,忍辱偷生。 因着这种情况,陈元就有恃无恐地做出了那种安排。 而且,也没有人认为有问题,没有上报。” 赵云此时正站在允吾城的治所大堂之中,堂中有知府曲真,判官陈元,以及同知和其它官员若干。 这些官员之中,只有少数人是从基层提拔起来的。 比如曲珍。 这些人能够走到这一步,以前基本上也不算是平头百姓。 但是,终究他们先前所处层次太低,眼界不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