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29节 (第3/3页)
不收人重礼。 三番几次后,也都明白了雍亲王的态度,刚过正月,雍亲王府门前就没什么人了,铁狮子胡同也安静下来。 正月二十,宫里开印了。 乾清宫连发数道关于赈灾之事的旨意,山东、安徽、浙江、广西、四川等地的赈灾粮定要在二月中旬运达受灾县,春耕也须同步安排,若发现有官员贪墨赈灾粮之事,斩立决! 从海外购回的赈灾粮都还在天津港粮仓内,宫里旨意下达后,各省粮道官员同时间前往天津粮仓。 哪个地方受灾严重程度如何,该领多少赈灾粮,每一道程序都有多人签字,中途无论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有人背锅。 以往赈时候,十成的赈灾粮,有四五成用到百姓身上,都算赈灾官员有良心。这回,不管你有没有良心,你都必须有良心。你若没有良心,那项上人头也没有了。 雍亲王能上位,靠的就是追缴国库欠款和采买赈灾粮两件大事,胤俄他们原本还担心发放赈灾粮出乱子对四哥不利,亲自跑来天津瞧过之后,这才放下心来。 “四哥,你这法子可以。” 胤禛笑着道:“不是我的法子,是叶氏商行的法子。” 胤祥指出其中利害:“法子好是其次,下面的人能把规矩执行下去才行。” “放心,除了粮道官,我托九弟妹帮忙,各地叶氏商行的人都会帮着监督。” 胤禛知道轻重,这时候,有什么法子都必须用上,大清万万不可因为赈灾之事出乱子。 这不仅事关他的前程,还事关大清的江山。 胤禛把能想到的法子都用上了,还是有人不信邪。 二月十二,四川保宁府通江知县张顺上奏,他们县应收到赈灾粮一万石,实际上只到了四千石粮食,粮道官却硬要他在收粮一万石的条子上签字画押,张顺不从。几日后,张顺查出,通江县缺额的六千石粮食已经转去陕西汉中府,正在粮商卲海的粮铺里出售。 折子八百里加急送达京城,康熙看到折子后气不打出来,把内阁阁老们都骂了一顿,着他们必须在二月底前查清贪污赈灾粮之事,保宁府要是因为赈灾粮激起民变,内阁阁老们都有责任。 粮道官归地方衙门管,内阁哪里管得着,李光地等人被一顿痛批,遭了无妄之灾也不敢吭声,只得认下。 说起粮道官员,也有普通粮道官和督粮道官的区分。陕西因为地处要冲,虽不是边疆,但因为调运粮草大多要从陕西过,陕西的粮道官那叫督粮道官,征收粮食发放给八旗、绿营等都是陕西督粮道官的职掌。 陕西的督粮道官油水丰厚且位置重要,非皇上的心腹不能担任,贪污赈灾粮之事涉及陕西的督粮道官,要有人为此负责,陕西粮道出了事,也该皇上负责。 这话谁都不敢说明,内阁阁老们,皇上甩过来的锅要背,差事也得办。 姚元景道:“各位大人,张顺已经把前因后果交代清楚了,那就交由刑部去查实,若张顺禀报属实,涉事官员全都捉拿回京受审。如何?” 马齐不同意:“按照时日推算,赈灾粮最快应是二月上旬到的保宁府,今日才二月十二,短短的时日张顺只是一个小小的知县就能把前后事缘查清楚?我看不如以赈灾为先,再叫陕西粮道官自查,等赈灾之事了结后,再把人召进京,让刑部审讯,查出真相。” “首辅大人如何说?” 李光地道:“没听皇上说吗?月底之前必须查清,刑部不去,如何能查清?” “可……” 李光地示意马齐不必说了:“交给刑部吧,雍亲王办事妥帖,自然会给皇上,给朝廷,给保宁府灾民一个交代。” 李光地的态度让马齐等满臣有点吃惊,李光地向来喜欢和稀泥,这次怎么如此坚决? 李德明打圆场,笑着道:“首辅大人,马齐大人一心以赈灾为先,也是为灾民考虑嘛。” 李光地点点头:“都是为了朝廷办事,马齐大人的心是好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