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5节 (第2/3页)
是田文镜,从五品吏部员外郎,直升从三品报馆副主编,一下从小官儿直接摸到三品高官的门槛,这,正可谓是天上掉馅饼啊! 田文镜当场给十三爷,给举荐他的张廷玉道谢。 雍正大笑,这田文镜,真是个笨人。 叶菁菁给雍正送了折子后就不管了,和闺女在家研究如何做出好吃的水果点心,正在这时,孙全前来禀报,说是两位大人前来宣旨。 朱轼和田文镜没见过叶菁菁,叶菁菁却见过他们两位,一位是嘉年的同门师兄,一位是雍正朝赫赫有名的重臣。 “两位大人来宣旨?” 朱轼笑着把圣旨递到叶菁菁手里:“皇上说不需宣旨,您自己看就成。” 叶菁菁看完圣旨,笑道:“怎么还给我安了这么个差事?办报纸之事,您二位就能办好,何必叫上我。” “话不能这样讲,报纸之事是您提议的,皇上认同您,让你来主理此事是应当应分的。再者说,报纸事涉朝廷大事,我和田大人两位都是小官儿,出事了也扛不起责任,您既是内阁阁臣,又是亲王福晋,于情于理,您都是最好的人选。” 田文镜赞同:“朱大人说得是。” 叶菁菁笑着摇了摇头,没想到,嘉年这位大师兄,说话真是真诚直白又有趣。 “行吧,皇上既然点了我,这事儿我就管了。两位大人的差事今后也听我吩咐?” “请瑞亲王福晋赐教。” “赐教不敢当,但是经验还是可以分享一二的。” 大清月报最开始是从菁华校报而来,叶菁菁建议他们两人去菁华大学学习两个月。反正大清月报要等到元旦时才发第一期,如今才十月,他们去学习一个月再回京办大清月报也来得及。 “办报纸和写文章是一个道理,你写的文章,你办的报纸,究竟是给谁看的,你们要搞懂你们的受众是谁,这样你们办的报纸才有人看。” “办报纸和写文章也略有不同,比如,朝廷政策只需要你们把事情原原本本讲出来,不需要你们发表个人意见。” 报纸说起来简单,若是做起来,其中需要关注的小细节非常多,去菁华大学校跟许礼一起办一期,他们就知道该如何做了。 朱轼和田文镜对叶菁菁的安排没有任何异议,下午去原来的衙门办好交接,第二日就去菁华大学,参与到菁华大学校报当中去。 雍正总揽朝纲,朝廷多了个报馆衙门之事,从军机处传出去后众人才知。打听后得知报馆的主理人是瑞亲王福晋,他们一猜就知道报纸这个新东西是瑞亲王福晋搞出来的。 “瑞亲王福晋出身满洲贵族董鄂氏,家族中高官重臣无数,她自己嫁的也是皇子,怎么如此爱跟那些泥腿子站一起呢?” “是呀,民可使之,不可知之。给百姓开了民智,不好管啊,瑞亲王福晋做这些多余的事是为了干什么?” “算了,你们别说这话,皇上愿意支持,咱们又能如何?” 翰林院内几个老翰林聚在一块儿长吁短叹,以李阳为首的年轻翰林们都默默听着。 李阳想起祖父当初在甘肃任布政使时说过的话,他说,高高在上的京官们,就算大清两千多万人口饿死大半,京官们依然风吹不着雨淋不着,过得逍遥自在。 当官不为民做主,这些老翰林们不以为耻,竟然还当场拿出来吹嘘。 待几位老翰林走后,李阳问几位同年翰林:“诸位可认同?” “认同什么,认同民可使之,不可知之?” “我呸,我祖父,我家叔伯若是被这种话糊弄住了,就不会攒钱叫我族兄去做生意,也没有银子让我安生读书。” “翰林院算个狗屁,叫我看,还是菁华大学好。” 要不是因为翰林官以后升迁更加顺利,他们才不会来这里听这些老翰林胡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