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38节 (第3/3页)
室中,刘琨身披枷锁,白衣缟素,长发散落,清骨萧然支离地端坐着。 细瘦的手指蘸着血痕,一笔一画地写下他最后的绝命词。 “……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 朱实陨劲风,繁英落素秋。 狭路倾华盖,骇驷摧双辀——” 他的眸光如此平静而沉远,望进一片黑暗中,却依稀可见那一片光影粼粼似霞,盈盈灭灭,纤长的眼睫下如见山河煌煌,天街通衢,金台玉阙。 眸中偶有波澜迭起,如是涤荡了万古不尽的沧浪洪流,滔滔英雄血。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刘琨抬手轻轻抚过最后一句话,知道天明之后,便是自己的死期。 他已经是北方中原地区最后一面汉人旗帜,除了他之外,北方就只有那些愿意投效蛮夷政权的汉人世家还在苟延残喘了。 征战半生,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他自然不怕死。 他怕的是自己死了之后,汉人就亡国灭种,从此这江山彻底沦为胡族的天下。 遥想当年高祖定鼎天下,灭秦平楚,何等辉煌,到了他这里便是后世子孙不孝,纵竭尽所能保卫江山,依旧是独木难支,回天无力。 独守并州,驻扎晋阳,北抗羯奴,西战匈奴,东抗鲜卑,在这种四面皆敌的处境之中过了一年又一年,到如今含冤将死。 不是死于敌人手中,而是死于东晋权臣王敦所矫的司马睿诏书,将他缢死。 刘琨心想,该如何评价自己的一生呢? 前半生的少年岁月,他是走马京华的风流佳客,和潘安、陆机、石崇等人结为金谷友,日散万金竟豪奢。 后来胡人入侵,天下大乱,自此将年少风流习气尽弃,招募义勇起兵,四处转战,拱卫疆土,几经生死辗转周折而此心不改,剑势如虹长留朔漠风中。 也曾名满洛都,金酒瑶台斟锦绣; 也曾与好友祖逖,月下闻鸡起舞,试剑共话大业; 也曾死守晋阳城,面对围攻的数万匈奴兵,一曲胡笳退尽来敌; 也曾孤军讨伐石勒,势如破竹,终因后方沦丧而退却…… 我曾以为自己终能如「百炼钢」,到头来,何意竟还成「绕指柔」般无用。 身为大汉族裔,到头来还是丢了汉人江山,未来九泉之下,又有何面目复见各位宗祖先帝? 这个即将赴死的前夜,刘琨坐在寂寥无声的悲凉夜色里,回忆着自己的一生,沉静地坐成了一幅仿佛亘古苍凉的剪影。 他的遗恨,是胡虏入侵中原之恨,是兵燹如火纵横肆虐,毁我土地、期我百姓、拆我宗庙、灭我陵寝之恨,是社稷难复、茫茫浮沉,眼看着一切都在自己面前破碎凋零,心中热血仍沸,却已经回天无力之恨。 这不是他一个人的终天长恨。 当刘琨在夜尽天明之时,譬如朝露般逝去的时候,眸底最后一瞥所见的,还是当年他的先人们驰骋江山,纵横天下的盛景。 他并没有料到,后之视今,亦如今之视昔。 曾梦着古人的那个他,终究也成了后世人眼中的古人,一面不灭的精神图腾。 宋祖刘裕是他的同宗晚辈,为他重修祠庙。 文天祥写了许多悼念他的词,“公死百世名,天下分南北”,亦有着与他极为相似的人生轨迹,前半生一掷千金,翩翩贵公子,后半生孤忠大义,只手扶社稷。 张煌言北伐曾立誓,“河山终不负刘琨”。 到了南明覆灭、河山破碎之际,还有残民孤老远悼故国残山剩水,王夫之在墓志铭上自题了这样的话,“抱越石(刘琨的字)之孤愤,希横渠之正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