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大明嫡子 第935节 (第1/2页)
第七百一十四章 圣旨:废黜皇太孙 难道皇家内部,真的出现矛盾了? 文华殿里,随着太子朱标说出要废了皇太孙的言论之后,一众内阁大臣纷纷沉默。 朱标却显得很是平静。 他开始整理着面前堆积成山的案牍和文书,语气不急不慌道:“既然事情是因太孙而起,加之如今城中百姓激愤。而我朝立国以来,便是以百姓为重,顺应民心,方才得了这中原江山。 如今,既然百姓有所请,也有所依据,朝廷为保公平公正,施政公允,自当一如既往的顺应民意,废黜太孙之位,以安民心。” 首辅任亨泰急了。 他看着太子爷的表情和语气,全然就没有作假的可能。 那是真真切切是动了要废黜太孙之位的念头啊。 任亨泰眉头紧锁,上前一步,躬身抱拳:“殿下,此举不可啊!太孙殿下,万万不可废!” 朱标看了眼首辅,依旧是不曾表露任何的情绪:“如何不能废?朝廷既能册立,便也能废黜。” 任亨泰心中大呼,急声道:“这事全然不是太孙之过,乃是有歹人在背后策动,借我朝即将举行禅让大典,推波助澜,方才造成了今日应天城中动乱。” 任亨泰急于解释。 言语之后,目光凝重的看向身边的几位内阁大臣。 徐允恭没有开口,好似这文华殿里正在发生的一切,都和他没有关系。 他不开口,那在他之下的沐英和李景隆两人,自然也不会开口表态。 军方在大多数时候,比之文官内阁有着一个优点。 那就是军方在内阁之中,总是能走到进退步调协同。 解缙也没有开口,老神在在的。 自从西部铁路开始建设后,他的精力似乎都放在了西部铁路上。 原本他都已经去了河南一趟,年前因为朝廷有清算会议,所以才又赶了回来。按照计划,等明天元宵节上的禅让大典结束,朝廷政局稳定下来,最多也就是正月底就会继续前往河南道、陕西道。 高仰止看了一眼满脸焦急的首辅,瞥了一眼老师,便低下了头。 翟善想了想,才上前一步。 他动的很慢,一直在思考着当下的问题。 最后,翟善站在任亨泰身边,看向安坐不动的太子爷。 “殿下,太孙不可废!” 翟善重申了一遍,目光颇为凝重。 他继续说道:“太孙乃是国之继承,受陛下册立,昭告天下。近年,朝堂洪武新政,亦可谓乃是太孙首开。 大明而今国势日盛,将士开疆拓土,文臣守土治理,文武和谐,百姓安宁。 天下承平数载,偶有灾患,却再无乱民生。 此乃陛下之功,太子之功,亦是太孙之功。 今日城中谣言四起,激愤百姓,从而引发如今城中动乱,乃有歹人从中作祟。 我等皆知,宋、罗、齐三家之女入朝为官,乃是为应天府一地官、民工厂招工所行之举。 其中,并无宫廷内外嫌隙发生,亦无民间人云亦云之强抢民女事滋生。 百姓懵懂无知,却好事宫闱,千百年来频为裹挟,为怀揣野心之辈利用。 今朝应天城内发生的一切,亦可说明,此间有歹人包藏祸心,恐意图借京师动荡之局,行祸乱朝纲之事,借机动摇我大明国本。” 翟善在这件事情,排除一切,仅仅是从他自己的立场上而言,都必须要确定城中这场动乱的非法性。 毕竟当初宋柳红三女能入朝为官,别说什么皇太孙在背后推动的。但在朝堂之上,却是他这位内阁大臣、吏部尚书带着一帮人提议的。 如果今天城中动乱是正确的。 那就说明他翟善是错误的。 皇太孙若是被废,他这个明面上提议三女入朝为官的吏部尚书,又焉能继续立于朝堂之上? 而在翟善发言之后,任亨泰再次开口:“当下紧要之事,首要之举,当是派遣官员,于百姓面前澄清此间诸般事实。锦衣卫会同有司,当加紧捉拿暗中推动谣言滋生,裹挟百姓动乱之人。待明日朝廷禅让大典之后,朝廷可当众审理此次案情,晓谕百姓其中内情。” 朱标看着面前的内阁大臣们。 他先是看向徐允恭、沐英、李景隆三人:“你们怎么说?” 沐英依旧是低着头,李景隆抬头看了一眼徐允恭。 徐允恭躬身抱拳:“臣以为,任阁老、翟阁所言,有理。” 朱标又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